衛
复制衛的笔顺
纠错- 撇
- 撇
- 竖
- 横折
- 竖
- 横
- 竖
- 横折
- 横
- 横
- 撇折
- 竖
- 横
- 横
- 竖钩
衛的意思
纠错衛卫

基本解释
①保護,防護。保~。捍~。~道(衛護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,如「~~士」)。~戍(警備,多用於首都)。~冕。
②防護人員。警~。後~。
③古代稱驢。「策雙~來迎」。
④中國明代駐兵的地點(後只用於地名)威海~(在山東省)。
⑤中國周代諸侯國名。
⑥姓。
详细解释
動
1.會意。从韋幣從行。甲骨文中「衛、韋」同字。意思是在大道(行)站崗保衛(韋)。本義:保衛;防護。
2.同本義。
衛,宿衛也。 衛護也。 以衛王宮。 備一夕之衛。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。
衛籍(軍籍);守衛(防守保衛);自衛(保衛自己);捍衛(保衛);衛守(保衛防守);衛助(保衛協助);衛足(比喻自全或自衛);衛侍(保衛侍奉);衛社(保衛國家);保家衛國;衛卒(護衛的兵卒);衛養(保護安撫);衛從(護衛侍從);衛蔽(衛護遮掩)
defend;
3.防護使之不受危險 。
衛奉(守護侍奉)
guard;
4.謀求。
有貨,以衛身也。
seek;
名词
1.衛士,保鏢 。
衛幫(清代民間祕密結社之一)
bodyguard;
2.擔任衛護、防守之職的人。
文公之入也無衛,故有 呂、 卻之難。
guard;
3.周代京師以外的行政區域之一。
過了半年,松潘衛邊外生番與內地民人互市,因買賣不公,彼此吵鬧起來。
an ancient district;
4.驢的別稱。
南中丞卓,吳楚遊學十餘年,衣布縷,乘牝衛,薄遊 上蔡。
donkey;
5.箭羽。
楚熊渠子出,見寢石,以爲伏虎,將弓射之,矢沒其衛。
arrow's feather;
6.衛生的簡稱 。
環衛部門
sanitation;
7.古國名 。周武王弟康叔封地。至懿公爲狄所滅。戴公野處漕邑,文公又徙居楚丘。秦始皇既統一全國,獨置衛君,爲附庸,至二世元年廢。
之晉過 衛。 宋、 衛、 中山。
Wei state;
8.邊陲,邊遠的地方。
侯衛之班,藩服之職。
border area;
9.水名 。源出河北省靈壽縣東北,南流至縣東南,合滹沱河。
恆、 衛既從,大陸既作。
Wei River;
10.肢體。
四衛變強。
limbs;
11.姓。
衛青(漢武帝時的大將軍,在討匈戰爭中,屢立戰功);衛夫人(晉衛恆從女,李矩妻,也稱李夫人。善書法。王羲之、王獻之的書法爲她所傳授)
衛字的翻译
纠错- guard, protect, defend
- bewachen, schützen, verteidigen (V), sich wehren (V), sichern, beschützen (V), Wei (Eig, Fam)
- défendre, garder, protéger, garde du corps
衛的国语辞典解释
衛卫

详细解释
动
◎保护、防守。
《国语 · 齐语》:“筑五鹿、中牟、盖兴、牡丘,以卫诸夏之地。”《文选 · 阮瑀 ·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》:“江河虽广,其长难卫也。”
防卫、自卫。
名
1.国名。为周朝时武王封予少弟康叔,故址约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带,后灭于秦。
2.担任防护工作的人。
《左传 · 文公七年》:“文公之入也无 卫。”《聊斋志异 · 卷六 · 向杲》:“闻汾州有焦桐者,勇而善射,以多金聘为卫。”
侍卫、警卫。
3.古代边境驻兵防敌的地方。
《周礼 · 春官 · 巾车》:“革路,龙勒,条缨五就,建大白以即戎,以封四卫。”
金山卫、屯卫。
4.驴的别称。
《聊斋志异 · 卷三 · 胡氏》:“次日,有客来谒,絷黑卫于门。”
5.姓。如汉代有卫青。
衛的两岸词典解释
衛卫

详细解释
1.保护;防御。
自卫、捍卫、守卫、卫兵。
2.担任护卫、防守任务的人。
侍卫、门卫、后卫。
3.明代军队编制,一般驻防在某地就叫某卫,后沿用作地名。
天津卫(今天津市)、威海卫(今山东威海市)。
4.西周诸侯国名,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。
5.姓。
衛的字源字形
纠错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
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
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
楚〔战国〕 简 新蔡葛陵
秦 简 睡虎地
汉 简 张家山
汉 石经 熹平石经
魏 传抄 三体石经
魏 传抄 春秋僖公石经
唐 石经 开成石经
宋 印刷字体 广韵
宋 印刷字体 增韵
宋 传抄 隶释 隶续
宋 传抄 汗简
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
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
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
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