蒻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音《唐韻》:而灼切,音弱。《說文》:蒲子,可以爲平席。【徐曰】按,蒻蒲下入泥白處,卽根上初生,萌葉時殼也。《書・顧命》:敷重底席。【註】底,蒻苹也。
义又,蒟蒻,菜名。左思〈蜀都賦〉:其圃則有蒟蒻茱萸。【註】蒻,草也。《古今註》㊟〔即《古今注》〕:揚州人謂蒻爲班杖,不知食之。
音又,《集韻》:昵角切,音搦 —— 𦯏蒻,豆也。
注解
〔蒻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。
〔蒻〕字拼音是ruò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弱。
〔蒻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ruò] ⑴ 嫩蒲草:“采~无人到,生莎满径荒。”⑵ 细蒲席。⑶ 莲茎入泥的白色部分(俗称“藕鞭”):“藕芽种者最易发,其芽穿泥成白~。”
蒻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。蒻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